我們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法律解決策略
我們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法律解決策略
一、何時需要為未成年選任監護人
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是為了保障其生活與財產安全,特別是在父母無法履行責任的情況下。根據法律,當出現以下情形時,需選任監護人:
注意:停止親權並非永久性措施,當停止原因消失時,父母可以聲請法院撤銷停止親權,重新取得親權資格。
案例:
小明的父母因長期酗酒且對他造成心理與身體傷害,社會福利機構介入後,法院依職權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。同住的祖父母因此自動成為小明的法定監護人。
二、法定監護人
法定監護人資格及程序
依民法第1094條第1項規定,當父母無法履行親權時,以下親屬依序擔任監護人,且不需法院裁定:
自動取得監護權的程序:
法定監護人資格由戶政機關認定,無需法院介入。只需提供戶籍謄本及證明文件,證實與未成年人有同居事實即可。
案例:
小明的父母因車禍身亡,他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。戶政機關透過實地查訪確認其同住條件後,為爺爺奶奶登記為小明的法定監護人。
三、需由法院選任的情形
當無法定監護人或法定監護人不適任時,需由法院選任適當的監護人。以下為法院選任監護人的主要程序:
案例:
小明的父母因濫用親權,法院依民法第1090條停止其親權。法院經調查後,裁定由小明的姑姑擔任監護人,因姑姑具有穩定收入且有良好的照顧能力,能確保小名健康成長。
未成年監護制度以「未成年人最佳利益」為核心,結合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來選定監護人。當父母失去親權或不適任時,法定監護人可依法自動取得監護資格,無需法院介入;而在無法定監護人或特殊情況下,則需由法院裁定選任適當的人選。
👉 點我立即線上諮詢